国内
1901年11月8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徐向前诞生。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7月21日),字仲达,四川省大邑县人,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革命奋斗的历程,尤其在中国革命的多个关键时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徐向前出生在四川省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年少时就目睹了家乡的贫困和社会动荡,促使他立志投身于革命事业。1920年,他考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在讲武堂毕业后,徐向前先后加入了国民党,担任过一些军事职务,但他很快就对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和官僚主义产生了深刻的不满;1927年,国民党发生了“四一二政变”,大批共产党员被清洗,徐向前对国民党右派的背叛行为感到失望,于是决定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开始了自己的长征。
在192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工农红军的一员,在红军中,他迅速崭露头角,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升任为红军指挥官,并参与了许多关键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向前积极投入到抗日战场。他担任了八路军的主要指挥官之一,参与了大规模的抗日战役。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徐向前展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特别是在华北地区,他组织了多次游击战,重创了日军。
1946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徐向前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参与了辽沈、淮海、平津等一系列战略性战役。解放战争的胜利,徐向前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逐步积累了更多的军事经验和理论,成为了人民解放军中的重要领导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向前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指挥官,徐向前在新中国的军事建设、国防工作以及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军队中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着力加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
徐向前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史、军事史的缩影;他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子弟,经过漫长的革命斗争,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元帅和人民解放军的建设者之一。他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而且在革命道路上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他的军事理论和指挥经验,对于中国军队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徐向前的伟大贡献,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国防和军事发展。
1926年11月8日,北伐军占领南昌
1926年11月8日北伐军占领南昌,标志着北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南昌的失守,不仅意味着唐生智的防线彻底崩溃,也使得北洋政府在中部和南方的控制进一步被削弱。南昌一度成为国民党控制下的一个重要政治和军事基地,为北伐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基础。
南昌的沦陷使得江西、湖南一带的局势对北伐军更加有利,蒋中正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蒋介石逐渐成为国民党内的军事领导核心,并成功吸引了更多的地方势力加入北伐行列。
南昌的陷落致使北洋政府丧失了对中南地区的掌控权,给北洋政府及其余军阀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唐生智被迫撤离江西,其余地方军阀亦开始心生动摇,北洋政府的军事体系逐步分崩离析。南昌的被占领并未即刻终结北伐战争,即便蒋介石掌控了南昌及其周边区域,然而北伐依旧在持续推进。国民革命军其后继续向北挺进,于 1927 年春季顺利占领了武汉、南京等地,最终在 1928 年达成了北伐的目标,北洋政府的统治全然崩塌。
1997年11月8日,长江三峡顺利截流
1997年11月8日下午3时30分,随着最后一车石料倾入江中,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大江截流。李鹏宣布截流成功后,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江泽民说,大江截流胜利实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史上的一个壮举。这必将给正在满怀信心地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鼓舞。三峡工程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实施的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环保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尽管三峡工程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挑战,但它无疑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巨大的成就,体现了中国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国家战略实施能力。
国际
1349年11月8日:伊本·拔图塔荣归故里
伊本·拔图塔出生在摩洛哥的丹吉尔(Tangier),家庭是传统的伊斯兰法学家世家,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1325年,21岁的他首次踏上旅程,前往麦加朝觐(哈吉,Hajj);这趟旅程开启了他长达近30年的旅行生涯。
在完成朝觐后,拔图塔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前往伊拉克、波斯、东非等地。他拜访了巴格达、麦地那、麦加、亚丁等城市,甚至沿红海一路南行至今天的坦桑尼亚等地;1325年,伊本·拔图塔穿越波斯和中亚,前往印度。他在德里苏丹国受到了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苏丹的礼遇,并被任命为法官。后来,他又因官方任务前往中国,游历了元朝的多个地区,包括泉州和广州,进一步扩展了他的见识。回到摩洛哥后,拔图塔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前往撒哈拉以南非洲,穿越今马里的廷巴克图等地,深入了解西非的社会和文化。
1349年11月8日,伊本·拔图塔回到故乡丹吉尔。此时,他已经经历了数次长途跋涉,见证了不同地区的宗教、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一位资深的旅者和学者。这次归来不仅标志着他数十年漫长旅程的告一段落,也为他后来的书写整理提供了契机。在回归后,拔图塔的游记由他口述,由学者伊本·朱扎伊记录整理成书;这部《拔图塔游记》成为了地理、历史和文化研究的瑰宝,被称为中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之一。伊本·拔图塔以其旅行精神和丰富的观察力,成就了一部超越时空的文化记录,影响了后世对世界的理解和探索。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
1895年11月8日的一个晚上,威廉·康拉德·伦琴在使用高电压电源点亮阴极射线管时,发现即使周围有厚纸板遮挡,实验室的墙壁上还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绿色荧光。他的好奇心促使他进一步调查这个现象,发现荧光并不是来自阴极射线管本身,而是来自一块放在实验桌上的荧光屏。这一现象似乎暗示有一种不为人知的射线穿透了遮挡物并激发了荧光屏。随后,伦琴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这种“神秘射线”具有能够穿透多种物质(如纸张、木材、金属等)的能力,甚至可以通过人体组织(如手部、骨骼)生成图像,但不会对表面造成明显伤害。为了描述这种射线,伦琴用“X”作为符号,表示它是未知的(X通常用来表示未知的量)。因此,X射线这一名称便应运而生。由于X射线的发现对医学和物理学的重要性,伦琴在1901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威廉·康拉德·伦琴的发现不仅仅是一次偶然的科学突破,它改变了医学诊断的方式,并为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放射治疗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X射线的发现使人类能够“看到”不可见的内部世界,推动了科学、医学乃至社会的进步,至今仍然是医疗和科研领域的重要工具。
1907年11月8日,首张传真照片问世,跨越时空的影像传递
1907年11月8日,阿尔图尔·阿尔托(Arthur Korn),德国工程师和发明家,在他的实验中成功传输了第一张传真照片。阿尔托是传真技术的先驱之一,他发明了能够传输静态图像的设备,利用电话线将图像传递给远程接收端。
阿尔托的传真技术基于扫描的原理,通过扫描仪将纸上的图像转化为一系列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电线传输到接收端,在接收端使用打印技术重建图像。这种技术的核心是将图像分解成点阵,每个点的灰度或色彩被转化成电信号,这样接收方就可以通过这些信号重建出原始图像。这项技术为现代通信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后续信息传递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创新与普及。传真技术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成为全球通讯和信息交换的核心技术之一,极大地影响了商业、新闻、医疗等多个领域,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些事情咱们能明白,历史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一次政治革命、每一回科技有了新突破、每一场社会发生变化,都和现在的世界有着紧密联系。不管是国家发展得好还是不好,打仗是赢还是输,还有文化能不能传下去,历史一直都在给咱们提供能学习的东西和提醒。对现在的社会来讲,搞懂历史、重视历史、从历史里学到有用的东西,这是咱们能一直变好的重要点。在这个啥都变化快的时代,咱们应该跟历史里那些厉害的人一样,大胆去面对困难、接受新东西、互相尊重和包容,给世界的和平跟繁荣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