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菊花容易长虫(菊花专属害虫,可在叶片上“垒窝”)

时间:2025-05-08 04:40:47


有一种害虫,目前仅发现在菊花上危害,成虫在菊花嫩梢部位(叶肉内)产卵,孵化成幼虫后,开始在产卵部位“垒窝”(农户语),幼虫躲在椭圆形的“房子”里,以吸食菊花嫩梢部汁液为生。

危害严重时,菊花头梢部位虫瘿累累,剥开虫瘿,可看到黄色或黄褐色幼虫,由于有“房子”保护,农民喷施农药防治收效甚微,尤其是近年来,防治困难加上呈爆发状态,这种害虫成了菊花种植户挥之不去的“梦魇”。

那么,这种可在叶片上“建房”,被农民朋友称为“苞苞虫”的菊花专属害虫,到底是一种什么害虫,有没有较为高效的防治方法呢?

解开“苞苞虫”身世之谜

“苞苞虫”学名叫菊瘿蚊,我国在1988年首次在菊花上发现并命名,截至今日,并没有在其它植物上发现这种害虫危害,因此被人们冠以“菊花专属害虫”的称号。

菊瘿蚊虽然可危害菊花植株各个部位,但它还有个趋嫩特点,这点和蚜虫危害有些类似,及重点危害菊花嫩芽嫩梢部位,并稀释嫩梢部位的汁液,从而导致植株矮小、花蕾数量下降、产量降低、品质降低。

和蚜虫光明正大的危害有所不同,菊瘿蚊在危害菊花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虫卵孵化后,会在原地致使菊花叶片畸形,继而形成虫苞(虫瘿),幼虫躲在虫苞内危害,种植户不明就里,常把这种情况和病害相联系,从而错过了黄金防治期,为菊瘿蚊繁殖提供了绝佳机会。

菊瘿蚊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四个阶段,成虫一般不具有危害性,且存在时间极短,雄虫仅有1天寿命,雌虫1-2天,它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繁衍后代,完成使命后就决然离开。

雌虫产卵于菊花嫩叶表皮或叶肉内,但产于表皮的虫卵一般不会孵化,而叶肉内的虫卵,孵化后则会形成虫瘿,也就是种植户所说的在叶片上“建房子”的由来。

菊瘿蚊的防治

菊瘿蚊防治并不难,之所以难以防治,主要还是农民朋友对此害虫没有足够的认识。

从理论上讲,菊瘿蚊的防治可分为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

只是随着化学农药的广泛应用,菊瘿蚊天敌寄生蜂大量减少,因此,科学防治菊瘿蚊,还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人工摘除虫瘿

将已经发生的虫瘿,采取人工摘除的方式,从而降低菊瘿蚊危害密度。

2、提前预防

菊瘿蚊以老熟幼虫越冬,在黄淮地区,老熟幼虫于11月份前后离开虫瘿,进入地面1-2㎝处越冬,来年3月份化蛹,四月份羽化。

根据这个特点,在重茬种植菊花的田块,种植户可采取田间撒施农药的方法进行毒杀越冬老熟幼虫及羽化成虫,如每亩采取2.1%阿维氯氰乳油1000克,混土30-50公斤,于11月份或来年化蛹期进行撒施,而后进行翻耕,可大量减少生长期菊瘿蚊危害。

3、掌握防治时机

当田间发现菊瘿蚊危害时,每亩可采取5%阿维菌素40毫升+4.5%高效氯氰菊酯60毫升或2.5%溴氰菊酯20毫升,兑水30公斤,于菊瘿蚊发生初期进行均匀喷雾,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