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天尤人是什么意思(“怨天尤人”反映的是儒家“天人合一观”)

时间:2024-11-17 09:00:59



成语“怨天尤人”最早典出《论语•宪问》的“不怨天,不尤人”,现在用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

一、“不怨天不尤人”的传统注释

关于孔子与弟子子贡的这段对话,西汉以来历代大儒名家作了很多注释。

下面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注释学习一下:

1.《论语注疏》,又称《论语注疏解经》,是三国魏•何晏的集解和北宋•邢昺的注疏,吸收了北宋以前人的注释。

《论语注疏》认为“己不用于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非人”。

2.《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儒家理学巨作,作者是南宋•朱熹。

朱熹认为“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

3.钱穆(1895—1990),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钱穆认为“知愈深则怨尤自去”。

综上三家的注释可知,自西汉以来对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的理解都是一脉相承的,很显然都是将“怨”与“尤”等同,并理解为“抱怨、责备”一一不抱怨天,不责备人。


二、“怨天尤人”的个人理解

我直接对先贤们的观点给予了否定,不是我狂,而是孟子他老人家曾经亲自解释过什么是“怨天尤人”。

下面我先给出个人理解的“怨天尤人”。

1.什么是“怨天”?

首先,“夗”的本义是“一个人转卧并依偎在另一个人的怀里”,故可引申为“依赖,依靠”之意。

所以,“怨”的本义是“心相印,人相偎”,也可引申为“依赖,依靠”之意。

个人观点:“怨天”不是“抱怨天”,而是“依赖天”。

2.什么是“尤人”?

首先,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尤物”?尤物,特别的物品,通常用于指珍宝和美女。这里的“尤”是“特别,突出”之意。

所以,“尤人”与“尤物”应该是属于相同的构词方式。

个人观点,“尤人”不是“责备人”,而是“特别的人”、“比别人突出”一一出类拔萃。


三、孟子告诉我们的“怨天尤人”

《孟子•公孙丑》中有一段孟子与弟子充虞的对话。

朱熹的解读如下:

个人解读如下:

孟子去齐。

孟子离开齐国。

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弟子)充虞在路上问孟子:夫子好象有不豫(悦)之色的样子。前日我还听夫子说“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说明:暂时不展开解释“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

孟子答:彼一时此一时也。(很直白)

言外之意一一彼一时“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此一时“君子怨天尤人”。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按照历史规律)五百年左右必然会出现圣王明君,同时也必然会有辅佐的圣人贤臣出现。

言外之意一一从尧舜到商汤大约五百年,商汤有伊尹辅佐;从商汤到周文、武王大约五百年,周文、武王有姜子牙和姬旦(周公旦)辅佐。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从周王朝建立距今已七百多年了。从年数看已远远超过“五百年”,从时机看也已经具备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条件。

言外之意一一孟子之时不仅离周文、武王兴起已七百多年,而且是“礼崩乐坏”的战国乱世,上天是时候应该降下新的圣王明君了。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上天,还没想要平治天下吧?如果(上天)想要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有什么不豫(悦)的呢?

言外之意一一生逢乱世,我(孟子)就是那个“名世者”,只可惜上天还没有降下那个“王者”。

解读完孟子与充虞的对话,从中可知孟子的主要观点:

1.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2.我孟子就是这个时代的“名世者”一一舍我其谁?这就是“尤人”一一我比别人突出(出类拔萃),辅佐圣王明君当仁不让。

3.可惜“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所以上天还未降下“王者”。也就是说,“王者兴”是上天的安排,是“天命”。这就是“怨天”一一依靠天命(上天安排),如果上天不降下圣王明君让我辅佐,我孟子虽有“尤人”之才亦无施展之机。

4.总之,孟子认为要“平治天下”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一“怨天”和“尤人”。“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说明孟子认为自己完全具备“尤人”(比别人突出)条件。“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说明孟子认为自己虽身处乱世却仍然生不逢时,还不具备“怨天”(依靠天命)的条件一一上天还未降下赏识我的圣王明君。


四、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的真正内涵

理解完孟子的“怨天尤人”,再来看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

个人解读如下:

子曰:莫我知也乎!

孔子说:没有人(指各诸侯国国君和掌权的卿大夫们)赏识认可我啊。

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贡问:为何会没人赏识认可先生呢?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

孔子答:上天没有降下圣王明君,所以我没有天时可依靠(即“不怨天”);我这个时代人才辈出,所以我并不比别人出类拔萃(即“不尤人”)。

言外之意一一

1.上天未降下圣王明君,所以我无人赏识:孔子从二十岁在鲁国致仕,却一直无法践行其学说,五十五岁开始带弟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也处处碰壁未受重用。

2.生逢人才辈出的时代,所以我不敢居首:与孔子同时代的有个老子,《庄子•天运》记载了三次“孔子问道于老子”,所以孔子自认“不尤人”。其实,与孔子同时代的还有个兵家牛人叫孙子(孙武)的。

下学而上达,

我一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下学”和“上达”。

言外之意一一

1.下学:“下”是相对“上”而言。孔子一生求学、治学、教学一一著述立说,首创私学,广收弟子三千,育成贤人七十二。

2.上达: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和掌权的卿大夫们宣扬和推销自己的学说,可惜没人赏识认可。

知我者其天乎?

了解我的难道还是上天吗?

言外之意一一

因为上天知道我还不是最出类拔萃的那个人(“不尤人”),所以没有降下圣王明君来让我辅佐。


五、结论

“怨天”是依靠天命一一天降圣王明君平治天下一一“王者兴”。

“尤人”是出类拔萃一一辅佐“王者”的圣人贤臣一一“名世者”。

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可以看出孔子的低调谦逊,他认为“人不知”是因为自己“不尤人”,才导致上天未让“王者兴”。

孟子的“怨天尤人”,可以看出孟子的刚直张扬,他认为自己已是“尤人”一一“名世者”,可惜上天未让“王者兴”,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怨天尤人”其实反映了儒家的“天人合一观”:“怨天”讲的是天时条件,“尤人”讲的是个体条件,当二者都具备了才能成就一番作为。


这是十月第一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