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天空李白的一生简短概括

时间:2024-07-19 13:00:52

李白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从诗歌语言的开创性上说,他或许不一定比得过杜甫,算不上是承上启下的宗师,但是一旦说起我们心目当中诗的化身,好像就只能是他。在我们的印象里,李白很仙气,他爱喝酒,会武功,纵情自娱,同时,他的诗也是浑然天成,几乎没有人工雕琢。

诗里的李白就是真实的李白吗?当然不是啊,至少不完全是,这么说吧,诗里的李白是他的理想人格,而现实中的李白呢,是一个不断努力靠近这种理想人格的人。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简单,一个是出世,一个是归隐,说的再具体一点啊,就是一个是当官,一个是学道。你可能觉得这两个追求看起来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这么想,他认为这两条路是自我实现的方式,他的理想境界是在士与隐之间进退自如。

李白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我们觉得李白是个天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刚一登上诗歌的舞台,就是一个巨人了。李白成名非常早,他20几岁写的诗,就已经大量入选唐诗选了。比如那首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这是他十几岁的时候,隐居时听和尚弹琴写的,这就是典型的李白,潇洒而流畅

李白的诗能自然流露出磅礴的力量,一泻千里,速度很快,动能很大,会产生一种把读者卷进去的感觉。不像杜甫的能容你在对面站着看上很久,才能叹服他的鬼斧神工。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得回到李白早期的人生去找答案了。

李白的出身很神秘,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姓什么。李这个姓啊,是他的父亲在路边看到一棵李树以后,随手选的。从一些资料里,我们可以推断,他祖上在隋代的时候被贬去了现在的中亚或者是西亚,到了唐中期,也就是李白很小的时候,一家人违反禁令偷偷跑了回来,因为犯纪,李白从来不愿意谈起童年的事情,我们能确定的是,李白从五岁到20几岁这个时间段啊,一直待在四川。

虽然后来再也没有回来,但他一辈子都在怀念这个地方,把这里当成故乡。想想静夜思里那句举头望山岳,低头思故乡。在唐代的原本里啊,明月本来是山岳的,那这个山月呢,就是指代的他所思念的故乡,多山的四川。

在李白的自述里,他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道家的书了,这是他后来会亲近道家的原因。他还说啊,自己15观其书,作赋林相如。意思是他十五六岁就能写很漂亮的大赋了。可见李白小时候有深厚的文史积累,这是成人之后出仕做官的基础。李白修道和从政这两个追求方向,就是在年少时代的学习里初步形成的。

年轻时的李白很有进取心,离开四川以后,他积极的参与政治活动。和大多数唐朝人一样,李白四处拜见名流,呈现自己的诗文,希望有人能举荐他做官。不过就算有求于人,李白的态度依然狂傲,比如他给韩潮宗的文章当中就说,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么厉害,至于能不能认出我的厉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求人还这么狂,谁会愿意帮他呢?可想而知,李白早年的仕途不太顺利,一直怀才不遇,他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目标,转向了隐居修道

隐居是中国古代文人在战争或者是仕途不顺的时候常见的退路。后来的几年,李白都是在跟隐士交往一起谈道,他说自己要超然物外,实现道家理想。当时的李白,在学道这方面也做出了一点门道,他结交的都是名众一时的道家人物,但是因为性格太狂了,他也不太拿这些道长们当回事儿,跟七八十岁的老前辈也都是平辈称呼。这是因为,做官和学道都不是李白的终极目标,不管是哪条路,对他来说呢,都是自我实现的方式。

李白说,要是出山从政,我就去跟王公贵族分庭抗礼,要是隐居山林,那也要傲视所有隐士。他对官爵和钱财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展现才华,实现抱负。最好一上来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后,再飘然归隐在人间,留下一个神仙救世的传说。他不认同屈原的愚忠,他说,我绝不会为了政治自杀的,眼前还有大好河山,大不了像谢安一样隐居就是了。而说到归隐,他又不认同陶渊明,他说,陶渊明大好的男儿,却一辈子归隐耕田,荒废了自己的才华,也不值得去学。

李白的偶像是战国时代的说客鲁仲连。这位鲁仲连一生有两次很光辉的出场,都是在大军压境的战场上,用三寸不烂之舌缓解了剑拔弩张的局面,解决了当权者的问题。和一般的忠臣不一样的是,鲁仲连没跟任何人订立有终身效力的契约,而是周游列国,跟各个国君做朋友,事情办成了也不要报酬。为了逃避封赏,他甚至是一路奔逃,说与其富贵却要屈于人下,他宁可穷而自由。这就非常符合李白在出世这个环节的想象。这位鲁仲莲正义又有才干,既成功又自由,简直就是李白理想人格的化身。

李白跟大部分中国古代的文人啊,气质很不一样,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杜甫呢,只想踏踏实实做事,但是李白却是处处都要拔尖,李白的追求是一飞冲天。就像他在诗里说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要飞就一飞冲天,就算不飞,落下来了也得颠簸沧海。这是李白不踏实的地方,但也是他可爱的地方。他毫不掩饰傲气,自己本来就比别人都牛,又有什么可回避的呢?

李白是一个没有家乡的人,他就想空降到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目标就是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他特别自信,他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和世人对立的位置上,有一种一般儒家文人没有的轻狂勃发的自由。对他来说,任何别人定义的成功都不算什么,他要实现的是自己定义的成功。这种狂傲让他没有丝毫的自我怀疑,有一种蓬勃而出的强大力量,但是李白的狂傲性格也决定了他的命运。

中年的李白,两个人生理想他都实现了,他来到了权利的中心,也在修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登上顶峰,他看到的风景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李白的热情使他不甘于寂寞,李白的纯真却又使他不能妥协。

晃悠了大概七八年,李白学道的时候,认识的一位朋友向皇帝举荐了他。李白成名很早,诗文又很有名气,虽然没有当官吧,也算是个小名士。皇帝听过他的名声,正好又有人推荐,就索性邀请他入京了。想起来也是很有趣啊,他想当官的时候没有当官,但真要去长安了,却反而是学道的朋友促成的,这不能不说是命运使然。他的两种追求第一次交叉了,李白这次去长安啊,排场很大,皇帝亲自迎接,说了一些很谦恭的话,这完全满足了他对从政的幻想,以世外高人的身份,突然被国君器重,一入局就站在了非常高的起点。

来到朝廷之后,唐明皇让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比如答蕃书,也就是后来小说里常见到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了。这个故事啊,进了戏文,连韦小宝都拿出来吹嘘过,说唐明皇手下有一个什么学问先生,喝醉了酒,一篇文章就做出来了,可见他流传至广。提笔安天下和鲁仲言的口舌感觉有点像。这么看,李白似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啊,除了写了一两次有价值的文章之外,李白在翰林院里好像就没有其他的正经事儿了

你可能听过一些传说啊,像是贵妃捧砚,力士脱鞋之类的,好像他天天都在发酒疯。但实际上,李白过的就是普通官员的日子一样,得早早起床,小步跑进宫门,晚上太阳下山,还得带诏回家。在这几年里,李白对自己一直向往的盛世朝堂有了新的认识。他看到高力士他们四处兼并土地,占了京城近一半的房产,当权的人不学无术,皇帝也是斗鸡金公里,蹴鞠瑶台边,只顾着玩。(出处:古风46首。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帝京信佳丽。国容何赫然。剑戟拥九关。歌钟沸三川。蓬莱象天构。珠翠夸云仙。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独有扬执戟。闭关草太玄。

他担心政治上要起变乱,说奸臣欲窃位,树党自相群,也直接指责了唐明皇纵然有名臣在侧,也是救不了了。而他自己呢?区区精卫填海,既然永远填不完,就只能叼着小草棍满腹悲哀了。

他上班的翰林院是一个文人扎堆的地方,他名气大,受皇帝重视,性格又不好,谁都看不上,当然就老有人给他小鞋穿。李白抱怨道,本是疏散人,吕仪扁粗鞘。我本来就是这么自由自在的人,却天天被一群狭隘的人嘲讽,这样的日子他怎么受得了呢?也就两年多,他就坚持不住了,到达了权力中心,却发现自己什么人都救不了,救不了天下,那我还是先救自己吧。

李白最终离开了长安,回到了江湖。李白的长安之行是不是一次彻底的失败呢?我觉得也不尽然,李白毕竟是个诗人,长安对李白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李白一个重要的表达利器,也就是音乐感。在民间的时候,李白写诗就很重视学习民歌,来到长安以后,他偶尔要帮玄宗和贵妃写歌词,经常会接触到梨园的丝竹名家,这群人,可是代表了唐朝的最高音乐水准的。这以后他的创作又上的一个台阶,节奏感、音乐性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对比一下李白早期作品和离开长安之后李白写的名篇,比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就明白了,他处理诗歌节奏更加灵活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三个字可以把诗的速度拉缓,就像瀑布落下之前短暂的平缓的水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李白的诗特别好,不只是因为口语,更是因为他在诗里把音乐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这些都是后人的评价。对当时的李白来说,长安肯定是待不下去了,他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于是离开归隐。如果是小说的话,这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不过这一年李白才44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开长安以后,李白碰到了杜甫,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完成了交汇。

告别杜甫以后,李白重新开始学道,他在这段时间里面呢,受了几次真箓。真箓是什么呢?是一种写着天上诸神名字和符咒的文件,需要由师傅传授,算是一种身份的认可。道教也是有自己的层次等级的,得到有名仙师的真箓很不容易,受了几次,意思就是他学道有了更强的境界,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他自己说啊,这段时间是我闭南楼看道书《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天天都在努力做研究,他身上那股神仙气质就是在这段时间彻底形成的。如果去看李白这个阶段的诗啊,你就会觉得他的仙气更浓了,他的诗里神话和想象的成分越来越大,而且啊,他在时空变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起笔就能带我们回到上古时代这种时空的变化其实和道家的观念有关。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一首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古时候呀,有娥皇女英两个妃子。这句诗气息平缓绵长,就好像呢,从前有座山这种开篇。接下来,这首诗就突然出现了变奏,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从说故事突然进入到了环境,此离苦三个字时,两个仄声加一个平生,又像钉子一样把速度定下来。然后是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这句啊,是渲染环境,故意用六字和七字交叠,情绪达到一个小高潮。

整首诗里,他一直主导读者的情绪,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从神话入手,写的其实还是人间的悲欢。仔细读他的诗啊,你应该能够感受到,他虽然是有神仙气质,却也没有断绝和人间的情感联系。他觉得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都很荒谬,但是呢,又同情那些不得不在蝇营狗苟里争夺杀戮的人们。

他在学道的同时,依然在高处观察着人间。他为百姓写了很多诗,比如反对战争的战成南(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还有痛骂李林甫等人害死当朝明士的答王12,寒夜独酌有怀。(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水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请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李白还没有办法放下世俗生活的臣服,没有办法真的达到物我两忘的情景,我们如果对比他第一次归隐的时候,你们都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们那样的孩子心态,你会发现啊,这个时候的李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打个比方说吧,假如人生是一场赛车比赛的话,那李白已经从平地驰骋的阶段来到了回弯下坡的阶段,虽然看着好像没有早些时候那么爽了,但是有迂回,有阻塞,有边界,才更能看出他的驾驭能力。

修道的神仙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对世界失望的李白又燃起了使命感。晚年的李白为了人民再次参与政治,但是最终窝窝囊囊的失败了,他自己认为他的人生两个追求都彻底破灭了,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这种承认其实也是一种解脱,他跳出了两种追求的束缚,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李白55岁那年,安禄山起兵攻入长安,唐明皇和太子分头逃跑,一个去了四川,一个去了灵武,把长安城拱手让给了胡人。国家危难,没有人能置身事外。虽然李白认为他所追求的东西不在政坛,但他还是写了很多诗歌,表达对皇帝的不满。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背过的那首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就写在这段时间。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你大老远的跑到四川来干什么呢?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别留在成都享乐了,想想长安吧。这几乎是愤怒的狂喊了,浪漫的神仙因为战乱彻底严肃了起来,悲愤了起来。在人间被荼毒的时候,他才发现,虽然这个世界空无而没有意义,但他依然爱这个世界,只要有兴风作浪的人,世界上就有他李白应该站的位置。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书怀。遥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烂。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欃枪扫河洛,直割鸿沟半。历数方未迁,云雷屡多难。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自来白沙上,鼓噪丹阳岸。宾御如浮云,从风各消散。舟中指可掬,城上骸争爨。草草出近关,行行昧前算。南奔剧星火,北寇无涯畔。顾乏七宝鞭,留连道傍玩。太白夜食昴,长虹日中贯。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

他想收复中原,想去杀了安禄山,被百姓做点事情。他接受了唐明皇帝16个儿子永王李鳞的邀请,加入他的麾下,开始他的第二段从政生涯。你看,这时的李白并不要求地位和身段,也不再摆世外高人的架子了。作为一个快60岁的老人,他这次从政和上次完全不同,上次去长安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个人成就,而这次他完全是为人民勇敢的站出来的。你可能会问了,他为什么要加入到永王的阵营,而不是直接像杜甫那样去投奔太子呢?

这是因为啊,李白主张迅速反击,把胡人赶走,好赶紧解救沦陷在长安的人民。而太子,也就是唐肃宗,却一直在灵武一带龟缩不动,保存实力。李白心里,根本没有什么所谓君权神授,每饭不忘君的儒家思想,他很实际,谁能做事情他就帮谁,他不觉得皇帝有什么了不起,被皇帝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他只觉得唐明皇和唐肃宗非常的不负责任,直接把江山和百姓抛弃给了胡人,只有永王想救百姓。

那后续的发展呢?其实我们都知道了,唐肃宗怕永王做大,下诏命令他放弃东南,迅速回四川去侍奉唐明皇。永王不想放弃本来大有希望的阵地,没有听命,在皇室的判断里,这就是谋反了。唐王朝对外打不过,对内却不含糊,三家节度使包围不到两个月,永王就被消灭了,李白也被抓了起来。李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永王被定性为造反,李白当然也就成了从犯。他先被关押,再被营救,最后流放去了夜郎。

杜甫得不到李白的消息,非常着急,曾经写过很多诗思念他,比如“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作品《不见》,其古诗全文如下: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从这些诗句里,你应该能够感觉到杜甫的真情,也应该能想到李白这段日子过得很苦。走到三峡的时候,李白被赦免了,千里江陵一日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以后,他又活了三年,这三年里,他不再对政治抱有幻想,也不再愿意修道了。

富贵与神仙两个矛盾人生的追求在人生末路同时宣告失败。那他最后怎么死的呢?有人说他病死了,有人说他去水里捞月亮淹死了,也有人说他就没死。无论如何,在我们掌握到的历史里,李白的一生只到这里为止了,这一年他62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李白的一生实在是不太成功,他追求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死的也很窝囊。

但是站在历史的维度上看,李白是成功的,他的人生经历了出世和归隐之间完美的回环,跟宋代晏殊那样的太平宰相相比,有他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他能站在两极人生的高点上,他感受到的痛苦也超过常人,诗就是他的出口,是他的自我超越。李白把自己理想的人格变成了自我画像,然后用诗不断的描画这个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像神仙一样洒脱自在的形象。

诗的价值从来就不是纪实文学所要求的真实还原,而是让诗人与读者在一个能够呼应现实的幻境里,寻找到一个高于自己的自己。我们说他是诗仙,其实并不是那种潇洒高歌、看开一切的状态,某种意义上说,仙就是要经历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最终超越这些痛苦。说到这里,李白传我们就聊得差不多了,李白一生经历了两次归隐和两次从政,在人生道路上都走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走到最后呢,他追求的这两点都没有走通。有了这样的经历,他就会有超出常人的生命体验,也就会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倾诉欲,诗歌就是他生命和情感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