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经常能看到夜间一个“更夫”手里拿着梆子和锣,边走边敲,有的还会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口号,从这就可以看出夜里打更不仅仅是报时,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作用。
一、报时
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
子时:夜半23点至1点
丑时:1至3点
寅时:3至5点
卯时(măo ):5至7点
辰时(chén ):7至9点
巳时 (sì ):9至11点
午时:11点至13点
未时 (wèi ):13点至15点
申时 (shēn ):15点至17点
酉时 (yǒu ):17点至19点
戌时 (xū ):19点至21点
亥时 (hài ):21点至23点
现代有手机或手表看时间,古代人们则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白天还可以依靠日晷或看日头来确定时间,到了晚上绝大部分人家就无法计时了,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
古代晚上从戌时开始打更,称为一更,每隔一个时辰(两小时)打一次更,一夜分为五更,亥时二更, 子时三更, 丑时四更, 寅时五更。
古装影视剧里问“现在几更天了”,回答“三更天了”,时间大概是在23点到1点之间。
几更天到现在还有使用,比如家人催你睡觉会说:“半夜三更的还不睡觉,明天还要不要干活了!”
“半夜三更的大呼小叫,有没有公德心,人家明天还要上班呢!”
二、防火
任何时代,火灾都是以预防为主,尤其是在古代消防技术落后,更是如此。
古代城市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照明烧饭也多用明火,容易造成火灾。
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三月,临安发生大火灾,从三月烧到四月,“延烧五万八千零九十九家,城内外亘十余里……城内庐舍九毁其七,百官多僦舟以居。”
乾隆十三年城步节孝祠火灾,焚铺屋数万间。
道光二年九月十八日,广州城外西关火灾,烧了三天三夜,烧毁民房一万七千六百间。
古代的消防技术落后,一旦发生火灾得不到及时扑灭,会造成极大损失,所以能够在起火初期及时发现火灾,就可能避免一场较大的损失。
而更夫的作用这时就体现出来了,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已经入睡,而更夫则需要在半夜打更,在打更时,能够及时发现火情,也提醒别人注意火情,从而减少火灾的发生和降低火灾造成的灾害。
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影视剧里看到更夫在打更时会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三、治安巡逻
更夫的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治安巡逻,半夜三更,巡更时发现路上有行人会上前盘问,出现问题则敲锣高呼,引导捉拿。
可以在影视剧里看到一些更夫治安巡逻的影子,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那个“我一进门就看见常威在打来福!”
四、半夜三更(geng)还是半夜三更(jing)
三更,在有些地方读作“三更(jing)”,有些地方地方读“三更(geng)”,在影视和戏曲作品中也有不同的读法。
在河南越调《收姜维》的戏词中有“初更时用战饭,行兵时到三更天”,戏中唱做“geng”。
在京剧《望儿楼》中唱词“谯楼上三更响娘把儿盼望”,“更”唱作“jing”。
而在一些地方小调,比如《探清水河》等又唱作“geng”。
根据查字典得知,“更”有两个读音,都是“geng”,分别为第一声(更改)和第四声(更好),“三更(geng)则是第一声。
所以,在古代或部分方言及戏曲中“更”读作“jing”,而在现代普通话中“geng”才是正确的。
五、“半夜三更”的诗词
1、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寒夜》,清,袁枚。
2、三更里,一阳动。金鼎熬煎玉炉烹。炼就真铅汞。匠手凿开玉莲蓬。两道霞光照昆顶。万颗珍珠迸。-----《梧桐树-三更里》,宋 ,佚名。
3、三更鸡叫,冬至阳初动。取坎填离,直向泥丸送。火运周天,炉内铅投汞。九转丹成,白雪飞仙洞。-----《挂金索·三更鸡叫》, 元,王。
4、三更里,阳生子母朝金阙。海底灵龟,吸尽金乌血。一气绵绵,三关都透彻。万道霞光,捧出西江月。-----《挂金索·三更里》, 宋 ,佚名。
5、芭蕉叶上三更雨,人生只合随他去。便不到天涯,天涯也是家。屏山三五叠,处处飞蝴蝶。正是菊堪看,东篱独自寒。-----《菩萨蛮·芭蕉叶上三更雨》,宋,刘辰翁。